![](http://a.nync.com/.jpg!40)
![](http://static.nync.com/main/images/cungg/cq27-min.png)
庙会渊源于集市,相传神农氏时代“日中为市”,太阳升至中天进行集市交易。长期以来,人们因生产、生活物资交换的需要,后来交易有了固定的地址,多在交通要道和衙门附近。南北朝时,大兴庙宇,来往烧香求神的人很多,交易地址多迁在庙宇周围,因此称庙会。
大名县各乡镇都有一个或几个村有旧庙会,有的一年会日一次,有的两次以上,孙甘店乡石槽村,每十二年会期一次,会前广发告示,会日连续几天,请几个剧团唱大戏,远近客商云集,各路说唱、卖艺者纷纷赶来,赶会者人山人海,规模很大,周围几个村都成了会址。解放前,蔡屯村南的黄罗山庙会和石家寨村的东土山、儒家寨村的西土山、牛谷村的中土山庙会,都是有名的香火庙会。
庙会是村民一年一度的大事,会期多数的村请剧团唱戏,各户备食品、酒席招待亲朋,会日亲朋赶会送“篮子”(食品)。会日当天,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,买卖东西者,烧香求神者,看戏逛会者,婚姻相亲者,挤挤拥拥,热闹异常。
1949年后,对庙会进行了改造,禁止迷信活动,变成了物资交流会,同时利用戏剧、说唱、广播等形式,宣传时事政策,成为政治宣传的场所。除庙会外,各乡镇大都有固定的集市。有的十天两集,十天三集、四集,来满足商品经济逐渐发展、繁荣的需要。